侧发光COB(Chip-on-Board)光源凭借其高亮度、均匀发光特性、紧凑型设计以及在光效提升与散热优化方面的显著优势,已然成为LED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。展望未来,该技术将在以下几个维度实现突破与演进:
一、技术创新驱动性能跃升 光学系统精细化升级:侧发光COB的核心在于融合精密导光架构(诸如特殊棱镜纹理、高效反射膜片)。以湖北联新显示的新型侧发光导光板专利为例,通过科学布局有效缩减灯珠用量,同步增强光效与均匀度。后续研发将聚焦于光萃取技术和混光技术的深化应用,旨在打造更优质的视觉呈现效果。 材料革新与封装工艺突破: 玻璃基板(COG/TGV)战略转型:雷曼光电预判,行业正迈向玻璃基板时代,尤其在100英寸以上超大尺寸屏幕领域。该材料可完美适配巨量转移需求,支持更微小芯片尺寸及更高密度封装,为Micro LED商业化铺平道路。 远程荧光激发新范式:新世纪光电推出的3D COB技术,通过分离荧光材料与蓝光LED光源,显著改善色彩均一性,降低热致色偏与光衰风险,预计将迎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。 倒装芯片架构普及:免打线、低热阻、高光效的芯片设计(如新世纪光电MATCH LED方案)将成为主流选择,全面提升产品可靠性与能效表现。
二、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 专业视听与商用展示领域渗透:COB技术正加速占领指挥控制中心、商业展览及高端会议等专业市场。凭借鸿利显示COB-P0.78产品高达20000:1的极致对比度与无缝拼接优势,其在高端零售、会议室改造及影院升级等场景展现出巨大潜力。旭显未来计划于2025年推出的“天枢”系列COB新品及主动式3D Mini LED整体解决方案,即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。 智能照明与汽车电子融合创新: 物联网赋能的智慧照明:侧发光COB将深度对接IoT生态系统,实现自适应调光功能(如光圣半导体恒压COB光源支持2700-6000K智能色温调节)、人性化光照模式切换。低电压设计方案(24V/36V/48V)大幅提升智能家居与商业空间的应用安全性与便捷性。 车载显示新蓝海:Mini/Micro LED背光方案在车载中控屏、尾灯等领域前景广阔。鸿利显示已实现车载背光模组量产并完成Mini LED尾灯样件开发,预示侧发光技术有望为车内氛围营造与背光系统带来革命性变革。
三、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协同共进 AIoT驱动的智能管控升级:未来侧发光COB光源将超越传统照明角色,进化为智能感知节点。通过集成传感器与AI算法,可实现能源动态调配、人因工程学照明(依据环境参数与用户偏好自动调整色温亮度)。 节能环保与全生命周期管理: 侧发光结构天然具备提升光利用率的优势,有效减少能源损耗(如联新显示导光板设计的节能效应)。 厂商持续推出高能效产品(如旭显2024年COB旗舰机型节能幅度超30%)。 产业链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理念,采用环保材料并延长产品设计寿命,从源头减少废弃物产生。
四、产业生态协同与标准化进程加速 跨企业战略合作网络构建:行业龙头通过战略联盟(如旭显未来与希达电子的合作模式),实现技术共享、供应链整合与市场资源互补,共同推动COB技术降本增效与规模化落地。 标准化建设与成本优化路径: 积极推进行业标准统一(如光圣半导体主导的恒压COB光源标准化工作),破除应用壁垒并降低综合成本。 依托规模化生产效应与工艺持续改进(如鸿利显示的规模制造能力),逐步摊薄侧发光COB产品成本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 侧发光COB光源的未来演进将紧扣“高性能、智能化、集成化、绿色化”四大主线。具体表现为:技术端持续精进光学设计、探索新型材料并强化散热能力;应用端从专业显示向智能家居、车载电子、VR/AR等新兴领域延伸;产业端通过跨界合作、标准制定与规模化生产,加速技术普惠与成本下行。值得注意的是,基于玻璃基板的侧发光COB仍面临维修复杂度高、初期投资大等挑战,需产业链各方协同攻坚突破。
下一篇:
上一篇: COB LED 高品质判定标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