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B LED(即Chip on Board LED,板上芯片发光二极管)所采用的白光封装技术,是将众多蓝光LED芯片直接整合于基板之上,并借助特定工艺达成白光输出的一项关键技术。其核心在于运用“蓝光激发荧光粉”或者“多色芯片混合”的方式来产生白光,在照明、显示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。下面将从技术原理、核心工艺、关键技术难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详细剖析:
一、COB LED白光封装的核心原理
白光LED自身并不能直接发光,而是需要通过间接手段来实现。COB白光封装的原理与单个LED类似,不过由于集成了多个芯片,所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:
原理:在多颗波长处于440 - 470nm范围内的蓝光LED芯片的发光表面,覆盖一层主要由黄色YAG:Ce³⁺组成,或是红/绿荧光粉组合而成的荧光粉层。当蓝光照射到荧光粉上时,会激发其发出黄光(或者是红、绿光),随后蓝光与荧光粉所发出的光相互混合,进而形成白光。
优势:该方式具有工艺简便、成本较低且成熟度高的特点,非常适合进行大规模的量产。
原理:把能够发出红光(波长为620 - 660nm)、绿光(波长在520 - 550nm之间)以及蓝光(波长为440 - 470nm)的芯片一同集成在基板上,然后通过对这三种光的强度比例进行调节,使它们混合后呈现出白光效果。
优势:能够实现较宽的色域以及可调节的色温,并且不存在荧光粉的光衰问题;然而,其成本相对较高,驱动控制也较为复杂(需要对三色芯片进行独立控制),主要应用于高端显示或特殊照明场景。
二、COB LED白光封装的核心工艺步骤
COB白光封装是一个从芯片固晶开始,直至最终光学性能成型的系统性流程,其中的核心步骤如下:
基板选择:依据功率需求来挑选合适的材料,如陶瓷(例如Al₂O₃、AlN)、铜基覆铜板(MCPCB)等,这些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要与芯片相匹配,以防止因热应力而导致芯片脱落。
表面处理:对基板表面实施金属化处理(比如镀银、镀金),以此保证良好的导电性和焊接可靠性;同时,还要预留出电极焊盘,用于连接芯片与外部电路。
将数量从数十颗到数百颗不等的蓝光LED裸芯片(其尺寸通常在0.1 - 1mm²之间)通过共晶焊(在高温环境下实现金属合金化,适用于高功率芯片)或者导电胶粘结(采用低温工艺,适合中小功率芯片)的方式,精准地固定在基板上预先设定好的位置。
关键要求:确保芯片之间的间距保持均匀(一般小于0.5mm),以避免出现发光不均的情况;同时,要保证固晶层的厚度一致,从而使散热路径保持通畅。
使用金丝(直径为25 - 50μm)或者铜线(成本较低且导电性良好,但容易发生氧化)将芯片上的电极与基板上的焊盘相连接,从而构成导电回路。
关键要求:键合强度要达到标准(拉力大于5g),防止出现虚焊现象;并且要保证引线的弧度一致,避免发生短路或者因机械应力而断裂的情况。
涂覆方式:
点胶法:利用精密的点胶机将含有30% - 60%荧光粉比例的荧光粉与硅胶混合浆料涂抹在芯片表面,这种方法适合小面积的COB封装。
喷涂法:运用高压喷枪将荧光粉浆料均匀地喷洒在整个发光区域,此方法适用于大面积COB封装,具有效率高的优点,但在精度方面相对较低。
模压法:把荧光粉浆料注入模具中,待其固化后形成特定的形状(如凸面、平面等),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光学一致性,常用于高端产品的制作。
关键参数:
荧光粉浓度:它会对色温和光效产生影响。浓度较高时,黄光所占比例增加,导致色温降低;反之,色温则会升高。但如果浓度过高,会吸收过多的蓝光,从而使光效下降。
涂层厚度:要求均匀性误差不超过5%,否则可能会出现“黄圈”“蓝斑”等显色不均的问题。
把已经涂覆好荧光粉的COB放置在烘箱中,在150 - 180℃的温度下进行2 - 4小时的固化处理,使硅胶(或环氧树脂)形成稳定的保护层,同时确保荧光粉能够牢固地固定在相应位置。
后处理:去除多余的胶层,并对产品的光电性能(包括光通量、色温、显色指数等)进行测试。对于不合格的产品,采取返修措施,例如补涂荧光粉以调整色温。
三、关键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
COB白光封装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在光效、显色性、色温一致性以及可靠性之间取得平衡,具体的难点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如下:
问题描述:由于多颗芯片的排列布局可能导致“光斑重叠”“边缘蓝光泄漏”,或者荧光粉涂覆不均匀而产生“色块”。
解决方案:
采用“交错排布”或“矩阵均匀分布”的方式安排芯片位置,减小间距差异;
在荧光粉涂覆时采用“梯度浓度”设计,即中心区域的荧光粉浓度稍低,边缘区域稍高,以此来抵消边缘处的蓝光溢出现象;
添加扩散层(例如在封装胶中加入纳米扩散粒子),使发光边界变得模糊。
问题描述:多个芯片集成在一起会导致单位面积内的发热量较高,高温环境会加速荧光粉的老化(特别是YAG荧光粉在150℃以上时光衰明显)以及封装胶的黄变。
解决方案:
选用高导热性的基板材料(如AlN陶瓷)和低应力的封装胶(如加成型硅胶,耐温可达200℃以上);
合理优化芯片的排布密度,将功率密度控制在50 - 100 W/cm²以内,并在基板背面直接安装散热器;
采用“远程荧光粉”设计方案,使荧光粉层与芯片分离,减少热量的直接传导。
问题描述:在批量生产过程中,容易出现色温偏差较大(目标值为±300K,实际可能超出±500K)的情况,或者为了提高光效而牺牲显色指数(Ra<80)。
解决方案:
精细调整荧光粉的混合比例,通过“蓝光+YAG黄粉+红色荧光粉(如CaAlSiN₃)”的组合方式,可将显色指数提升至90以上;
根据光谱仪测试结果对产品进行色温分选与匹配,确保同一批次产品的色温一致性;
尝试使用“量子点荧光粉”,利用其窄波段发光的特性同时提高光效和显色性,不过这种方式成本较高,且耐温性有待进一步改进。
问题描述: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,封装胶与基板、芯片之间的界面容易出现剥离现象(可能导致进水或开裂),引线键合部位也容易发生氧化失效。
解决方案:
对基板表面进行处理,如进行粗化或等离子体处理,以增强封装胶的附着力;
升级材料选择,使用抗氧化的键合金线(或镀金铜线),并在封装胶中添加抗氧剂;
针对高可靠性需求的场景(如汽车灯具),采用全密封式的封装结构设计。
四、技术发展趋势
高功率密度化:通过实现芯片的微型化(尺寸小于100μm)和应用倒装技术(无需引线键合),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功率输出,以满足小型化灯具(如微型射灯)的需求。
智能化集成:在COB封装内部集成色温传感器和驱动芯片,实现“自感知 - 自调节”功能,例如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整色温和亮度。
环保与低成本:研发无稀土元素的荧光粉(如硅酸盐荧光粉)来替代传统的YAG荧光粉(依赖稀土元素),从而降低材料成本;同时优化固晶、键合等工艺环节,提高产品良率。
多光谱优化: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(如植物生长灯、医疗照明等),定制特定的白光光谱(如增加特定波长的红光),以增强产品的功能性。
COB LED白光封装技术融合了材料学、光学、热学和工艺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,其关键在于通过对芯片集成方式、荧光粉调控以及散热设计的优化,实现高效、均匀且稳定的白光输出。随着照明和显示需求的不断升级,该技术正朝着高功率、高可靠性和智能化的方向持续发展,已然成为LED应用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。
下一篇:
上一篇: 倒装COB LED,封装领域的创新突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