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B(Chip On Board,即板上芯片)平面光源的结温(Junction Temperature,常以Tj标识),指的是其内部半导体芯片——比如LED芯片——PN结的实际工作温度。这一指标对光源的性能表现、使用寿命以及运行可靠性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。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于COB平面光源的结温,可从芯片固有属性、封装工艺设计、散热方案配置、实际工况环境等多元视角展开剖析,具体如下:
一、芯片固有属性
输入功率越大,电光转换过程中未能有效转化为光能的能量就越多,这些多余能量主要以热能形式散发,进而推高结温。
电光转换效率越低下,在同等功率输入时产生的热量就越多,结温攀升更为显著。举例而言,品质欠佳的芯片效率或许不足70%,而优质芯片则能实现80%以上的高能效,二者在散热压力上存在巨大差异。
芯片体积越小,单位面积所承载的功率密度(即功率除以面积)就越高,热量更易集中堆积,导致结温快速上升;相反,大尺寸芯片拥有更大的散热面积,有助于保持较低的结温。
COB光源往往采用多颗芯片集成的方式,随着芯片数量的增加,总发热量也随之增大。若散热设计跟不上节奏,结温将大幅飙升。
二、封装工艺设计要素
固晶材料:连接芯片与基板的黏合剂(如银胶、共晶焊料)的导热系数直接影响热量从芯片传导至基板的效率。例如,共晶焊料(导热率约为50 - 100 W/(m·K))在导热效果上远超普通银胶(约1 - 5 W/(m·K)),可有效降低热阻。
基板材质:不同材质的COB基板(如陶瓷基板、金属基PCB)导热性能迥异。其中,陶瓷基板中的Al₂O₃(导热率约20 - 30 W/(m·K))、AlN(约180 - 200 W/(m·K))相较于传统FR - 4基板(仅约0.2 - 0.3 W/(m·K)),散热优势明显,能显著降低结温。
荧光粉涂层:荧光粉层的厚度及其导热能力会影响热量传递路径,过厚或导热不佳的荧光粉层会形成额外的热阻,造成热量滞留。
封装结构的整体热阻(从芯片到环境的总热阻)是决定结温高低的关键因素。热阻越小,热量散失速度越快,结温也就越低。通过优化基板布线布局、减少封装层级等手段,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热阻。
三、散热方案配置要点
散热器所用材质(如铝合金、铜)及结构设计(鳍片数量、表面积大小、厚度)直接关系到散热效率。铜的导热率(约401 W/(m·K))虽高于铝合金(约100 - 200 W/(m·K)),但成本也更高;增加鳍片表面积可强化空气对流散热效果,从而降低结温。
散热器与COB基板的接触紧密程度(如是否涂抹导热硅脂、螺丝固定的压力大小)会影响接触热阻。接触越紧密、使用的导热硅脂导热率越高(如金属基硅脂可达5 - 10 W/(m·K)),散热效果就越好。
自然对流散热:仅依赖空气的自然流动进行散热,适合低功率的COB光源,但散热效率相对较低,且结温易受环境温度波动影响。
强制风冷/液冷:借助风扇或水冷系统增强散热能力,适用于高功率COB光源,可大幅降低结温(例如,采用强制风冷可使结温较自然散热降低20 - 50℃)。
四、实际工况与环境因素考量
COB光源的工作电流越大,芯片功耗(功率=电流×电压)就越高,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,导致结温上升。例如,当工作电流从300mA提升至600mA时,部分芯片的结温可能急剧上升30 - 50℃。
环境温度(Ta)越高,散热系统的散热温差(Tj - Ta)就越小,散热效率相应降低,结温必然随之升高。例如,在高温环境(如50℃)下,COB的结温可能比常温(25℃)环境下高出20 - 30℃。
长时间连续运行会使热量不断累积,若散热系统无法及时排出这些热量,结温将逐渐升高并最终达到热平衡状态。
五、其他潜在影响因素
光学设计细节:诸如透镜或灯罩的遮挡可能会阻碍空气流通,增加散热阻力;反射杯若采用导热性差的材料制作,也可能导致局部热量积聚。
老化与损耗问题:长期使用后,固晶材料、导热硅脂等可能出现老化失效现象(如氧化、干涸),导致热阻增大,进而引起结温上升。
总结
COB平面光源的结温是芯片产热、封装热阻、散热效能、工作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通过精选高性能芯片、选用高导热率的封装材料、设计高效的散热系统以及合理调控驱动电流等措施来有效降低结温,从而保障光源的光效(结温升高会导致光通量下降)、寿命(结温每升高10℃,寿命可能缩短50%)和运行可靠性。
下一篇:
上一篇: COB LED白光封装技术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