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B(Chip on Board)技术是一种将LED芯片直接封装于基板上的高集成度方案,它绕过了传统SMD封装中的支架环节,省去了电镀、回流焊和贴片工序,使生产流程缩减近三分之一,成本相应降低约30%。其物理结构的核心在于多芯片直接固晶在高导热基板(如铝或陶瓷)上,并通过统一的荧光涂层来保证光色一致性。在红外应用中,这种结构能够避免分立器件的光斑干涉,提升成像的均匀性。
热管理方面的优势源于缩短的热通道,芯片产生的热量可直接传导至基板,相较于传统SMD封装减少了支架层的热阻。实验数据表明,COB封装的热阻值明显低于SMD等其他封装形式,例如在相同功率下,COB的结温可比SMD低15 - 20℃,这是延长LED寿命的关键因素。根据“10℃法则”,电子器件环境温度每升高10℃,失效率会增加一个数量级,所以热管理的优化对可靠性至关重要。
2.1 热传导基础与材料创新
COB的散热性能遵循热传导公式:Q = K×A×ΔT/ΔL(Q为传导热量,K为导热系数,A为接触面积,ΔT为温差,ΔL为距离)。因此,增大传热面积(A)、缩短热通道距离(ΔL)以及选择高K值材料是三大优化方向。基板材料的选择尤为关键:
铝基板:导热系数约为200W/(m·K),成本低且耐腐蚀,是主流之选。
陶瓷基板(如Al₂O₃、AlN):导热性能更优(AlN可达170 - 230W/(m·K)),且无需绝缘层,热阻仅为金属基板的1/2。
铜基板:导热系数高(约400W/(m·K)),但成本和重量限制了其应用。
2.2 主动散热与智能温控
对于高功率红外COB系统,被动散热已无法满足需求。前沿的散热方案包括:
水冷 - 风冷混合系统:导热铜片嵌入微流道,冷却液循环配合微型风扇强制对流,可使散热效率提升30%以上。
自适应热管理系统:通过红外热成像模块实时监测热点,动态调节驱动电流或启动冷却机制。江苏红视光电的专利技术显示,该系统可延长COB寿命40%。
红外热像实验表明:COB封装表面温度分布均匀(无斑点),而SMD封装存在局部高温区,这得益于COB的直接基板接触设计减少了结构热阻。
3.1 空间布局优化
COB技术允许芯片间距缩小至0.1 - 0.3mm,远低于SMD器件的毫米级间隔。这种密集排列在红外应用中有两大优势:
光功率密度提升:单位面积可集成更多芯片,例如10×10mm基板可容纳百颗红外芯片,输出功率达50W以上。
近场均匀性改善:消除多光源阴影效应,适用于人脸识别、安防监控等对光照一致性要求高的场景。
3.2 光电性能提升
高集成度直接优化了光电转换效率:
热耦合降低:密集排布下,COB的均温性避免了局部过热导致的“效率骤降点”。
电学简化:单一电路驱动减少焊点损耗,实测显示COB在3A驱动电流下电压降比SMD低12%。
4.1 制造流程精简
COB技术通过三大工序削减重构生产链:
免支架贴装:芯片直接固晶于基板,省去SMD的塑料支架。
整体模压:单次荧光胶覆盖所有芯片,替代逐颗封装。
一体化回流焊:全电路一次完成焊接。
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,还将良品率提升约5%——传统SMD的虚焊、偏移等缺陷在COB中减少60%以上。
4.2 终端应用优化
光学设计简化:单一透镜覆盖整个COB光源,替代多透镜校准系统。
散热结构轻量化:因基板即散热载体,外部散热器重量可减少40%。
维护成本下降:模块化更换降低售后难度,尤其适用于红外工业加热设备。
红外COB技术正朝着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:
传感 - 照明融合:基板嵌入温度传感器,实现热 - 电反馈闭环(如专利CN 119300202 A)。
柔性基板应用:可弯曲COB模组拓展车载红外夜视等领域。
纳米涂层技术:石墨烯涂层基板导热系数提升至500W/(m·K)以上。
然而,挑战依然存在:陶瓷基板的高成本制约了其普及,而芯片直接接触基板带来的应力损伤问题仍需解决。未来五年,随着半导体微缩工艺与新型热界面材料的突破,红外COB有望在功率密度上再提升50%,同时成本下降30%。
“COB的本质是热路与电路的统一——它不仅是封装技术,更是电子系统设计哲学的进化。”
——从热管理到系统集成,COB重新定义了红外光源的价值链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