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功率LED模组的热管理设计,是保障其长期稳定性与高效运行的核心要素。以下是一套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关键技术要点:
温度管控:需将结温(Tj)控制在器件规格所允许的范围内,通常要低于120℃。因为温升每10℃,光效会下降3 - 5%,寿命则会减半,所以要严格避免光效衰减和寿命缩短的问题。
均温表现:应尽可能减少芯片间的温度梯度,防止出现局部热点情况。
热路径优化:要实现从芯片到环境的高效热传导,确保热量能够及时散发出去。
2.1 基板材料
陶瓷基板:
Al₂O₃(氧化铝):成本相对较低,约0.5 - 1元/cm²,导热系数在24 - 28 W/(m·K)之间,适用于中低功率场景。
AlN(氮化铝):导热系数可达170 - 230 W/(m·K),不过成本较高,为3 - 5元/cm²,适合高功率密度场景(>10 W/mm²)。
金属基板(MCPCB):以铝基板为例,其导热系数为1 - 3 W/(m·K),结合绝缘层使用。虽然成本较低,但需要对绝缘层的热阻进行优化。
2.2 散热结构
被动散热:
翅片散热器:主要依靠自然对流来实现散热。其中,翅片高度与间距比(通常在5:1 - 10:1之间)以及表面黑度(可通过阳极氧化处理提升辐射率)是关键因素。
热管/均温板:利用相变传热原理,热导率能够达到5000 W/(m·K),非常适合用于消除局部热点。
主动散热:
风扇强制对流:风量需要与散热器的风阻相匹配,典型风量为0.1 - 0.5 CFM/W。
液冷系统:微通道冷板(水冷)可以处理>100 W/cm²的热流密度,但整个系统较为复杂。
导热硅脂:热阻在0.1 - 0.5 ℃·cm²/W之间,但需要注意的是,长期使用后会出现老化导致干涸的问题。
相变材料(PCM):热阻为0.05 - 0.2 ℃·cm²/W,在45 - 60℃时会发生相变,从而填充空隙。
导热垫片:属于弹性材料,硬度在Shore 00 30 - 50之间,能够补偿装配公差,热阻在0.3 - 1.0 ℃·cm²/W之间。
仿真工具:
可使用ANSYS Icepak或FloTHERM来建立三维模型,重点关注热阻网络(从结到环境的总热阻θ_ja)。
对翅片厚度、间距等参数进行参数化分析,研究其对换热系数的影响(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约5 - 10 W/(m²·K))。
实验验证:
红外热成像:通过该技术可以精准定位热点区域,测量精度为±2℃。
结温测量:采用正向电压法(Vf - Tj系数约 -2 mV/℃)进行校准。
驱动电流优化:当Tj > 85℃时,启动电流降额措施,例如每℃降幅为0.5%。
光学匹配:借助二次光学设计,减少无效发热情况,如使反射杯效率>90%。
结构布局:
多芯片模组采用交错排布方式,且间距≥3 mm,以此降低相互热耦合。
电源驱动电路与LED进行物理隔离,减少热源叠加。
加速老化测试:
在85℃/85%RH的条件下进行1000小时的测试,要求光衰应<5%。
开展温度循环测试( -40℃ - +125℃,100次循环),检验材料的CTE匹配情况。
失效模式分析:
针对焊点疲劳(柯肯达尔空洞)问题,可通过采用Sn - Ag - Cu焊料来改善。
对于荧光粉碳化问题,需要控制蓝光芯片表面温度<150℃。
分级散热设计:
低功率段(<50W):采用铝基板结合自然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。
中功率段(50 - 200W):运用热管与强制风冷相结合的散热方案。
高功率段(>200W):考虑使用液冷或半导体制冷的方式。
模块化设计:允许在后期扩展散热能力,例如预留风扇接口等。
示例方案:200W LED模组
基板:选用AlN陶瓷,尺寸为40mm×40mm,厚度为1mm。
散热器:采用6063铝合金翅片,尺寸为200mm×150mm×50mm,表面进行发黑处理。
TIM:使用石墨烯填充相变材料,厚度为0.2mm。
热阻:θ_jc = 0.8℃/W,θ_ca = 1.2℃/W,由此可得θ_ja = 2.0℃/W。
温升:ΔT = 200W×2.0℃/W = 40℃,在环温为25℃时,Tj = 65℃。
通过多物理场协同设计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热管理,能够实现LED模组光效>150 lm/W、寿命>50,000小时(L70标准)的工业级性能。具体参数还需结合光学、电气设计进行迭代优化。
下一篇: